屈汀南: 中國傳統服飾的堅守者

Text_Chelsea Wong Photo_Franky

他,早於九零年代便獲得國內服裝設計大賽冠軍;他以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稱號,深造於法國巴黎ESMOD高級時裝設計學院。當西方人還不懂得什麼是莨紗時,他以莨紗作為面料設計時裝,在外國人面前展示什麼是“天人合一”的設計;他參加聯合國組織的時裝大賽,結果一舉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、法國政府頒發的「世界民俗文化貢獻大獎」、「二十一世紀設計大獎」兩個獎項。回國多年,一直從事中國傳統服飾的研究和收藏,將民族服飾發揚光大。


從一竅不通,到進入時裝界的哈佛

年少時,因臨危受命接管家族的服裝品牌,屈汀南放棄了原本的油畫專業去學習服裝設計。也因為這樣,父親與他反目,整整一年沒跟他說話。他父親本來是個畫家,希望他學油畫未來繼承他的衣缽,沒想到他半路去了做服裝。“直到我做出來一點成績後,打算出國,我爸爸偷偷地借了點錢給我,那時還挺感動的,為了大家的支持,我立下決心要做出更好的成績。那時我拿著獎學金,沒動過父親給的一分錢,以優異的成績在巴黎ESMOD高級時裝設計學院畢業。”那時候的屈汀南,由對服裝一竅不通,到畢業於巴黎高等學府,除了自身的努力,原來還有其啟蒙老師的金石良言作為鞭策。“我曾參加一些大型比賽,雖然一直很努力,但都沒拿到好名次。當時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天賦,當時一度很失落。但也是這個時候,我遇到了我的啟蒙老師。他提醒了我,千萬不要太看重那些比賽的名次,作為一個設計師是一份終身職業來的,應該用一生去追求,即使在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險阻。所以我十分認同他的說話,他臨走前對我說的一番話使我受用至今:‘雖然現在我們各奔東西,但是我們仍然是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的。即使潮漲潮退,你都要撐過去啊。’”

人類因能推動文明,所以偉大。設計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,需要人花其數之不盡的心機與力氣。汀南老師認為,就是要用心去做才會有這種效果。這不單單是他一個人的設計,還可能影響到整個社會文明的發展,所以設計一定要用心去做。

越是天然的,越是未來的

巴黎,是一處沉澱歷史、文化的聚集地,在巴黎留學的這段經歷對他後來的設計之路影響極大,也受到很多靈感的啟發。在畢業時他去了Dior實習,接觸到真正的「高級定制」:“當時我認識到服裝設計真的是一門藝術,並不是說畫畫、雕塑才是藝術。”最後一年準備離開巴黎的時候,屈汀南還故意去選一門博物館管理學,專門去研究絲織品。“當時發覺自己多麼渺小,一塊小小的絲織品中能演化出朝代的更替、歷史。那些學生告訴我,這塊肉眼看上去的爛布,是他們老師的老師在研究的東西。因為這是一塊源自于唐代敦煌的絲綢。”從這一刻開始他就專注去研究絲綢這種天然的面料,即使有朋友說他很偏激,屈汀南就會告訴他們:“絲綢才是服裝面料最高的領域,只要把絲綢研究好,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會遊刃有餘。”現代的服裝面料確實含有不少高科技,例如冬暖夏涼、彈性貼膚,但也是源於絲綢這種古老的材料。作為少數的從研究紡織開始的服裝設計師,屈汀南現在基本上看到一塊面料就能知道它應該做些什麼服飾,現在能做到這個境界的設計師並不多。

作為一個設計師,不但要知道過去,還要瞭解未來,這樣才能令時裝走得更遠。經常出入巴黎各種博物館、古跡、收藏館的屈汀南,深受其“崇尚天然、尊重歷史”的文化和理念影響,認為“越是天然的,越是未來的”:“因為很多東方的設計師都是表面模仿一些歐洲設計風格,但是設計師不應該有這樣的局限。其實西方人在學習我們的時候,我們東方也疏忽了很多自己的東西;也因為西方的工業革命比我們領先好多年,但很遺憾的是工業革命同時也給全世界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的污染,所以我覺得天然的面料和著裝才最能適應未來的潮流文化。”

越是民族的,越是世界的

「喜歡以廣東物料設計服裝,專門研究嶺南服飾發展史……」,談起屈汀南為何特別有這種「嶺南情意結」,原來全因一次國際比賽成為他設計生涯的轉捩點。“有一次聯合國教科文組辦了一個比賽,主題是‘我們該留下什麼東西給後人’,鼓勵設計師將一些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入到設計中去。我當時也覺得挺好的,能把我們的民族產物結合到設計上去。因為比賽要求設計的衣服一定要用天然的物料,所謂‘天人合一’。於是在04年的時候我回去了廣東,當時問老人家,什麼叫‘天人合一’。他們解釋道:‘就是天氣好你就可以工作,但是天氣不好就會失收或者沒事做。’‘那如果下雨了你們會怎麼解決?’‘那就人為做些改變,穿莨紗咯。’‘什麼是莨紗?’‘以前有錢人都會穿的,現在不生產了’。那時候全靠從長輩口中得知這些資料,我才知道原來莨紗是當年農民與天抗衡的一件產品,是一種土產紗綢製品,感覺很厲害。於是他們就拿出一件莨紗給我看,我就是這樣認識莨紗(香雲紗)的。”

從古至今,世界各地都會有這類充滿民族智慧的產物。例如西歐因為天氣潮濕多雨,古代貴族到野外打獵時衣服時常沾上雨水,為了應對多變的天氣,人們開始在衣服表面塗蠟放水,這樣紳士們穿上一件蠟布風衣打獵,既保暖又防雨,進門前抖一下風衣就能將身上的雨滴全部除掉。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產物,人們會因應當地氣候,發明出與之制衡的工具配合勞動,提升生產力,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。來到今天,我們通過現代科技,把這種古代民族產物應用到現代服飾上。

正因為“越民族,越世界”,屈汀南開始把刺繡加入到莨紗的設計中,因為莨紗密度高,加入刺繡有一定難度,但他依然能將它克服。“我看到親戚穿的那些莨紗旗袍都十分有特色,讓我很吃驚的是,這些傳統服飾,就是我在巴黎博物館裡看到的東西,原來我家裡都擁有!所以我萌生了一個念頭,關於我到底應該展現些什麼給全世界人看,於是就想到越古老、越鄉下的東西越符合國際化,這就是我的設計靈感。為什麼西方人不去追捧奢侈品,而是去研究我們這些古老的服飾,這個信念就是要我們思考,我們該留什麼給下一代看。”這也讓他一舉獲得了「21世紀設計大獎」,足以證明“越是民族的,越是世界的”。由此他更投入去鑽研中國傳統服飾,甚至可以說他所有人生都是圍繞著中國傳統服飾這一點。